English

平实含真味朴素大文章

——刘齐散文集读后
1999-01-11 来源:生活时报 ●鲍尔吉·原野 我有话说

天下文章的写法原本没有标准,怎样写都可以浇开自家胸中块垒。但文章读起来有标准,尽管写家笔下锦绣,依照性别、学识、地域甚至出生年代分成什么什么派,各据一高枝,去傲视其他人。但读者眼中文章只有两类:好或不好;换一种角度说,即有趣与无趣;再换角度说,真诚以及浮泛。

刘齐的散文在我读来,可放入“好的”之列。因为写得有趣而且真诚。

《给洋妞算命》、《球迷日记》和《大葱大酱》是刘齐同时出版的三本书,群言出版社刊行。我读过的是前两本,一直被他的幽默所吸引,书在手里常常放不下。我产生的第一个想法是:假如赵本山念过大学,并有文章天赋的话,那一种幽默是什么风貌呢?那就是刘齐。近年来由于小品走红,人们对东北人的诙谐刮目相看。这种根植于黑土地、顽固地流淌于东北人血液中的幽默,说到底,是一种宽厚的情怀,达观的生活态度,以及热乎乎的心肠。这里的人们用烈酒,皮衣以及乐天的性情来抵御粗砺蛮荒的环境,赵本山如此,在庄稼院、在热炕头戏谑笑闹的东北人莫不如此。这一种天性在刘齐笔下化为文章景象。三本书中令人解颐的人物、场景和语言俯拾皆是。在火爆的东北式的谐谑之中,掩藏着的是一副悲悯的心肠。

刘齐的幽默绕过了最容易使作家失足的陷阱:贫,即油滑、缺少判断力的搞笑。这一分野划出了幽默与滑稽的区别,核心在于作家是不是真诚。真诚的作家即使涉足凡庸的坛坛罐罐、花花草草,都不会流于浮浅,谈笑之间自有底蕴。刘齐的文章,如《集体活动》,如《沈阳最低价》,如《英鸽力士,挠!》便是例证。而《球迷日记》的时间跨度长达近40年,中国的许多大事在书中的细节隐隐可辨,而细心体察,文字之后闪烁的则有作者满眼的泪光。

国门打开之后,反映在作家笔下,多数是“游记”这一文体。看的多了,令人生厌的也是这类文体。无非说域外人士衣食住行与吾国吾民有哪些不同。此种文字大抵如阿Q从城里发展回到土谷祠所感到的“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,而且煎鱼用葱丝。”这种眼光推及外国,便是这些察“华夷之辨”的文章的产生。刘齐在美国生活多年,他写的异邦故事,无卖弄、少炫耀,在朴实中写出洋人行状与内心,亲切可感。一串串域外见闻与他写的东北农村的风俗画恰成鲜活对比。这也看出刘齐为文章的另一面:在朴素中传达识见,在平实里制造波澜。

当下的散文已经美不胜收,但仍以抒情与说理的居多。如果读者想要从中寻找故事的写法,就不容易,或者要到短篇小说中以及上海出版的《故事会》里面寻找。当然我说的故事是有起伏转折、生动可看的故事,如同左琴科,马克·吐温,里柯卡写的那种。而不是手捧一枝玫瑰,娇滴滴的“心情故事”。后者为青春派文人所独擅,集肉麻主义之大成。在散文中铺陈故事,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文体贴近读者走向开阔的路径之一。当然它对作者又有了另一种要求,刻划人物的本领,洞悉人心的法眼等等。人们恰好可以沉浸于故事的阅读中了解到作者欲说的一切。当然,它又不同于短篇小说或《故事会》之故事,是在收放自如的笔墨下写人状事,议论风生。在刘齐的三本书中,还剩下什么呢?没有什么啦。

刘齐的为人颇近于作文风格,朴素、幽默,豁达。每当在报刊上看到“刘齐”这个名字时,我眼前便浮起这样的场景:他高高的个子,手揣在旧风衣的兜里走过来,眼睛带着笑意,一开口便有妙语联珠……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